墨子說的很清楚,祭祀天神和鬼﹛祖先神靈﹜,有利於統治者的政治;獲得神靈的佑護,可以『謀事得,舉事成,入守固,出殊勝』。孔子也曾說:『齋戒以事鬼神,擇日月以見君,恐民之不敬也。』通過祭祀使民敬畏鬼神,掌握神權的君長自然得到敬尊。《國語,處語下》說:『古者先王日祭、月享、時類、歲祀。』先秦社會濃鬱的神靈信仰和頻繁的祭祀生活動,使﹛周禮﹜、﹛禮記﹜、﹛儀禮﹜得以總結編撰成集,三禮作為先秦宗法宗教祭祀的經典,其豐富的祭祀內容,令人嘆為觀止。以上論述旨在說明:植根於傳統文化土壤的道教齋醮,不能不從先秦文化中汲取營養。先秦時期以經形成,是宗法宗教的敬祀理論和觀念,遂為道教齋醮所承。天、地、人三才是古代宇宙觀的基本要素,先秦時期己經形成,是宗法宗教的主要物件。《禮記.禮運》說:『夫禮,必本於天,殽於地,列於鬼神。』這裏的鬼神,即指人鬼,先秦之禮分為五體,即吉禮、嘉禮、軍禮、賓禮、凶禮,其中吉禮就是祭祀儀式,其他四禮也有祭祀鬼神的內容。縱觀道教齋醮的祀神系統,無論後世道教祭壇諸神陣容如何強大,職司多麼齊備,但乃是天、地、人神系統的衍變。在羅天大醮一千二百神位中,先秦時期祭祀的昊天上帝,已衍生出玉虛上帝等五十四位天帝;日月星辰,己由太陽帝君、太陰元君和數百位星君組成;山林川澤之神,已由名山洞府的眾多真君、仙官及江河湖海之神真結成;至於人鬼等祖先神靈,以被道教的天師、真人而取代之。道教豐富的想像思維,卓絕的造神能力,可以在普天大醮的祭壇上創出三千六百位神位,也只能是天、地、人神的變化衍生。先秦時期的祖先崇拜,己經形成相當成熟的祭祀理論。《國語.魯語上》載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說:※『夫聖王之制祀也,法施於民則祀之,以死勤事則祀之,以勞定國則祀之,能禦大災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非是族也,不在祀典。』...
參考書籍
=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=
=多福軒文史工作室◎王之醮=
=道藏=
=墨子天志中第二,墨子.文淵閣四庫全書.禮記正義/表記、左傳、十三經註疏、國語=